自制绘本:一堂文学创作的启蒙课
2024-04-11
绚丽多彩的图画和绘声绘色的绘本故事,是孩子们在幼小阶段理解世界、初识文学的窗口。倘若能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借由文字和画面呈现他们无穷的想象和细腻的感受,这对他们而言,必将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此时,在一年级胡老师的语文课上,孩子们正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的故事创作中。
技能巩固:高效练习拼写技能
胡老师向我们介绍:“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在于让学生积累并运用丰富的词汇。相比于传统教学,我们采用了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用绘本制作与分享的形式,让孩子们锻炼词语选择与词句搭配的能力,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在这个写作项目中,同学们需要运用一句话、一张图来描述故事的时间和人物特点等关键要素。她引领同学们借用熟悉的绘本形式,对课文《树和喜鹊》进行情节拆分,而后依照原有的叙述结构,开启新的故事创作之旅。
在正式创作前,胡老师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了拼音、汉字、句子等三组妙趣横生的活动,让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温故而知新,在写作中练习连词成句的能力。
具体而言,在拼音游戏中,老师展示了绘本相关词汇,同学们通过拼读和使用字母磁铁合作拼出相应词语;在汉字游戏中,同学们通过合作使用汉字部件卡片拼凑出老师规定的汉字;而句子活动更是有趣,孩子们借助色彩编码color coding拼凑出句子,并讲述一个有趣且完整的句子。
创作时间:分层任务与个性化指导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胡老师逐一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构建故事背景、扩展情节、改写词语与句子。为帮助学生使用更为恰当的词语,胡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分层任务,既给予学生更多文字创作空间与词语表达的自由,也帮助一些书写经验不足的同学觅得了写作的乐趣:
她在板书上为同学们准备了近义词表,便于学生以此为参照,运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同一概念;此外,她也鼓励有文字基础的同学思索其它近义词,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情感。
一位学生分享道:“老师,我的故事发生在冰河时代——在冰河时代,这里有一棵树和一只喜鹊。”
“那么它就是一棵光秃秃的树!”坐在旁边的同学立刻补充。
胡老师敏锐地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课文中使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一棵光秃秃的树呢?”
“孤独!” 一位学生回答。
”还可以是孤单”,看来已经有同学掌握了这组近义词。
胡老师补充道:“还有一个‘ABB’式的词语‘孤零零’,更能表达出孤单的感觉。'孤’意味着孤单,一个人;‘零’让人想到数字0,代表没有。把’一个人’和 ‘没有人’放在一起,是不是感觉更加孤独了?有没有同学想要在他的绘本中使用这个新词语呢?”
话音刚落,教室里举起了无数跃跃欲试的小手。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准,他们的创作也因而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胡老师总结地说:“在语文课上,绘本成为了学生展示自我、表达创意的舞台,同时也是他们积累词汇、磨练写作技能的工具。在此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改编课文短诗,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项目提升学生在拼音拼读、识字、基础句段写作和阅读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这不仅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也让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运用语言知识与技能,成为一个自信且有想象力的表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