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课“全文背诵”最头痛?看博萃德学子如何超额完成任务!
2024-05-17
提起古诗词和散文鉴赏课,许多人记忆里是“熟读并背诵全文”的要求,不知如何开头的赏析小作文,还有仿佛历史课的诗人作者时代背景分析……但是在博萃德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同学们不仅超额完成了背诵、赏析、背景学习等“基本动作”,更进一步完成了一次再创作,用短视频呈现了丰富的文化民俗和诗词时代的人物画像。
*Angel Y 作品《古诗鉴赏——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在充满巧思的视频作品背后,老师是如何突破常规教学,让学生从诵读走向原创创作,并从此爱上赏析课程?中学语文教学组长、六年级的语文老师Annabell分享了她和学生们教学相长的学习过程。
从“背会”一首诗
到“学会”鉴赏古诗词
Annabell老师提到她课程设计的一个底层逻辑:布鲁姆认知目标金字塔。这个学习理论将人的学习分为6大层次: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估、创造。
在古诗词鉴赏的单元学习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从最开始就不仅局限在一篇课文,同学们在单元伊始就收到 “完成古诗词鉴赏视频”的终极任务,这一任务涉及到布鲁姆认知目标金字塔的“运用、分析、评估、创造”层面的学习要求。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诵读诗词和写作背景调研大部分在课前预习与课余时间由学生自主检索完成,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投入到文本分析和小组讨论上。课堂中,单篇讲解的教学方式被打破,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现诗歌的创作背景、语言风格、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从而生成概念性理解。
在制作鉴赏视频前,学生思考如何安排鉴赏重点,以做到详略得当。接下来学生自主撰写提纲和初稿,老师逐一反馈,二稿确认后,方才开始视频的制作。
从仅有3-4个学生提交作品
到全班同学的热情参与
不过,Annabell老师也提到,这种略显“激进”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被学生接受。第一次发出制作小视频的任务时,只有3-4个学生提交了视频作品。老师就干脆组织全班学习,播放视频,一起提出内容亮点。同学们也从略显羞涩,到大胆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和踩过的“坑”。
*Ryan W 作品《傣族泼水节风俗》
到了第二次“风俗纪录片”单元项目任务,同学们“学乖”了,开始找有视频制作和剪辑经验的同学取经,彼此学习,研究剪片技巧,全班都成了小小视频创作者。作品提交数量有了极大突破,几乎所有同学都愿意制作提交,分享课堂成了“答辩”现场,同学们交流作品思路、制作经验和提升空间,然后热热闹闹地领取“最佳创意”,“最具温情”,“最佳制作”等一系列奖项表彰。
没有标准答案的“开卷考试”
让学习能力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博萃德的语文学习成绩包括两个部分:“总结性评估”,也就是阶段性的闭卷测试;和“形成性评估”,可以理解为没有标准答案的过程性作品。语文课的鉴赏视频和单元项目制作属于后者,作品成绩被纳入最终学年成绩的一部分。在这种评估机制下,同学们不拘泥于一次考试的成败,而是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反馈,批判性思考,并追求完美,呈现最满意的自己。
*Kate J 作品《中秋节风俗》
我们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他们会像小主人一样“捍卫“自己的作品,并能够自如地教授其他人,完成学习金字塔中“最高级的学习”。
“这个课程里,每一个作品都是学生原创,凝聚了他们的智慧。他们掌握的多媒体技能、沟通写作能力,都是能够跨学科应用,甚至应用到生活中的可迁移技能。我最骄傲于他们自由表达的自信,在课堂上展现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深度思考,这也是面向未来所不可或缺的实力。”
—— Ms Annabell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