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香港汉基国际学校剧团一起,翻开80年代香港记忆
2024-05-24
上周,博萃德迎来了一群“戏精访客”:香港汉基国际学校(CIS)剧团 。他们在剧院为博萃德初中部的同学们带来连续两天的戏剧演出和表演工作坊。
创校40余年,CIS在香港首推双语教学和跨文化教育,在香港独具特色,广受认可。CIS和博萃德的戏剧教学都从一年级开始,为学生提供表演、创作、导演、幕后制作等全方位的戏剧学习体验。
将一衣带水的怀旧港风带到博萃德
此次来访,CIS剧团带到博萃德的是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目——《城墙回忆》,讲述了1980年代香港的“法外之地”——九龙城寨的故事,这里曾经是拥挤、黑暗、罪案丛生的代名词,但也诠释着萍水相逢的邻里之情,小人物的生命力与香港的“狮子山”精神。
在30分钟的演出里,真实的场景、丰富的人物群像,配合着声、光特效与背景音乐,让现场观众梦回80年代的香港,跟随画面中珍贵的影像资料,亲身“体验”了那一段深厚而多样的历史。剧目中的粤语歌曲和台词,也让同在“广府”文化圈的博萃德观众们会心一笑,沉浸其中。
CIS中学艺术部主任 Ms. Alison Wong 向我们介绍:“这个剧目是CIS年度艺术周期间的学生原创作品,他们希望把一些带有怀旧元素主题的香港文化带到博萃德。同学们在幕后完成了很多基础工作和准备,才有了今天行云流水般的演出状态。最重要的是,在长时间的团队协作中,他们彼此信任,培育默契,收获了在未来世界中非常重要的软技能。”
即兴表演交流:
理解角色,演出角色,成为角色
在演出正式开始前,CIS的同学们以流利的中英双语,和博萃德观众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得。令人惊讶的是,这部演出完全没有剧本,每一位学生结合自己对香港在地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在短短一周内打磨自己的角色,将家庭记忆带入创作,有的学生甚至带来了自己家中的“祖传”用品做道具,为角色注入了真实的生命力。
剧中学生用于拍照的相机,是来自上个世纪的老式胶卷机
“最好的表演,是毫无表演痕迹的。”如何通过表演真正让观众相信这个角色?是这次交流工作坊的主题。两校师生共同走上舞台,开展即兴表演交流工作坊。刚刚结束了年度演出季的博萃德学生分成5个小组,和CIS的剧团演员们一起学习设计和呈现角色与场景,并在老师的点评反馈中优化表演。
CIS戏剧老师带领全体同学进行工作坊热身:集中注意力,调动身体,表达情绪
场景“定格”练习:每个角色的一颦一笑,走路的姿态,眼神与表情管理,都是表演的一部分
CIS剧团成员是这样和同学们描述自己的戏剧学习收获的:
“戏剧表演的迷人之处,是迫使我们踏出舒适区,变得自信,变成不一样的自己。”
—— Amy H
“站在舞台上,去体验许多不同的人生,并通过表演为他人带来喜怒哀乐、丰富的共情感受。这种互动非常令人着迷。”
——Maxwell J
在AI迅速崛起的新时代,戏剧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情感、审美、沉浸式叙事、团队协作等软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正如Ms. Alison Wong所说:“戏剧区别于电影的魅力在于它的即时性,每个瞬间都无法重来,每个现场都独一无二。”
”本次交流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一个有趣的片段。香港学生演绎香港的历史与文化,广州学生感同身受香港的发展特色,同时又深深体会到穗港的共性。这样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大湾区青少年的互通互融。
这也是香港汉基国际学校与博萃德交流学习的开始。双方学校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两校师生有更多的互学互鉴,同时让大湾区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并受益。
博萃德未来会开展更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特色学校交流,包括中国香港、美国、英国等地一流的国际学校甚至高校,成为一所“博学善思、智领未来”的学校。“
——博萃德中方执行校长 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