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研学、模联外交官、知识竞赛:书本外的社科学习
2024-06-08
“社会人文学科是研究人、研究社会的学科,因此它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之中,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时代,近距离去观察他们所处的世界”。
—— 社会人文学科主任李老师
在博萃德,社会人文学科的老师们通过实物、实地教学,学生亲身体验等方式,让学习与生活、社会发生链接,鼓励学生对所处的世界发出疑问,并掌握寻找答案的方法,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MUN模拟联合国:“外交官”们再度凯旋
在模拟联合国(Model UN, 简称MUN)的舞台上,博萃德“外交官”们再次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并赢得了荣誉。
2024年第四届小学校际模拟联合国活动(广州)
优秀文件(中文)
G5 Oliver S
小学组优秀指导教师
丁老师
小学组优秀代表团
广州博萃德学校
2024年第三届中学校际模拟联合国活动(广州)
最佳外交官(英语)
G6 Shaun C
杰出外交官(英语)
G7 Alice W
初中组优秀指导教师
丁老师
初中组优秀代表团
广州博萃德学校
两场赛事分别有来自广州的600多位小学生及500多位中学生参与。此次代表本校参赛是Oliver S (G5), Vito H (G6), Lucas Z (G6), Shaun C (G6), Alice W (G7)五位同学。
特别是6年级的Shaun C,选择参加英文赛组,和中学生们同台交流。他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会场中,作为巴拉圭外交代表,在探讨“合作保护海洋,推动蓝色经济”这一议题时出色表现,从所在会场的20余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位“最佳外交官”。7年级的Alice W也荣获“杰出外交官”称号。
在备战的一个月里,选手们在社会人文学科丁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每周的CCA(拓展课程)时间进行了系统的训练——了解模拟联合的组织架构、各机构职能;深入研究所代表国家的背景知识,并准备发言稿等备赛材料;通过模拟演练,锻炼团队协作和应变能力。
同学们也在此次赛事中与各路高手“过招”,提升了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国际视野及知识储备。
广东省博物馆跨学科研学
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地理与历史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区域多样性”,初中部历史学科夏老师和地理学科杨老师共同了策划了一场跨学科校外研学活动。
七、八年级的学生前往广东省博物馆,参观《“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并对长江流域的青铜器和广东本土地理进行探究。
拿到探究任务后,同学们在展厅中仔细观察了来自长江中下游不同地区的文物,搜集、记录其使用者、材质、功能、工艺纹样等信息;在阅读展厅地图及文字介绍时,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向对比了长江上游及中下游地区的文物特征,发现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物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
返校后,两位老师带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不同区域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看似有差别,却也因互相联系而产生诸多共性” 这一概念理解。
在总结本次探究成果时,老师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梳理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的文化链接,帮助同学们认识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这次跨学科研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与辩证思维,他们也通过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具象地理解了“多样性”这一概念。此后,学生便可借鉴这次的探究思路,去探索更多学科与生活中的“多样性”,实现概念理解与知识迁移。
人文知识王者挑战赛:“智库”大PK
博萃德首届人文知识竞赛在四大书院间激烈上演,全校按年级分为三个赛区分别进行预选赛和决赛,最终各书院以自由问答挑战(Jeopardy)的形式角逐赛区冠军。
G1-G3
优胜团队奖:银杏
最佳团队合作奖:木棉
最佳个人表现奖:Joyce X
G4-G5
优胜团队奖:紫薇
最佳团队合作奖:梧桐
最佳个人表现:Andy W
G6-G8
优胜团队奖:银杏
最佳团队合作奖:木棉
最佳个人表现奖:Shaun C
竞赛涉及的知识领域极广,从历史、地理到国际关系、社会百科等,包罗万象,本次竞赛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难度与分值挂钩,在答题过程中要运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读题、作答。
社会人文学科希望通过这样趣味性的活动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和增加自己的见闻,有意识地吸收碎片化知识,主动关心世界的变化。
社会人文学科主任李老师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变数与活力,但正因如此,我们的孩子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需具备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历史、地理、律法、经济和政治,孩子们能更深刻地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理解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清楚地洞见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拥有更宏观的视角和格局,不至于在繁杂的信息中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