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持续学习,是学生成长的“底气”
2024-11-29
“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我们一直在用过去的知识教授现在的学生,让他们去解决未来的问题。”
——高松,中国无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代变革的进程加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老师的教学能力带来双重挑战。无论是知识的进步,软硬件的革新,还是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都要求老师成为终生学习者,才能培养自信而优秀的学生。博萃德将持续教研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石,提供丰富机会鼓励老师们彼此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将自己的进步和收获转化为教学能力,惠及学生的成长。
情景课堂:
教学质量的三个“E”
本学期,博萃德教学质量月教研的核心是三个“E”:期望(Expectation),赋能(Empowerment)和卓越(Excellence)。全校老师齐聚一堂,分享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并现场交流,收获不同角度的反馈。
博萃德学校(中国)荣誉督学马贤慧女士向现场老师们提出了两个“情景”挑战,要求老师们小组协作,分别针对主题单元教学和全校探究式学习项目来进行课程设计。老师们很快投入到现场讨论,并将当天教研分享的3个“E”,融入到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中。
学部月度教研:
跨学科教学灵感的探讨与碰撞
在初中部,月度教研成为各学科老师们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和思考的平台。近期的一次教研活动上,老师们重新思考何为“一堂好课”。
中学教学主任兼语文主任 韦庆芳
教育管理硕士,汉语言文学学士,概念为本课程与教学认证培训师。执有教育部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及国际汉语教师证书。
从事中文教育16年,在IB和IGCSE课程领域有丰富的教学和课程管理经验。在多年教学中,善于通过探究式和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自如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成为积极探索、善于思考的终身学习者。
老师们从一堂历史课堂案例出发,探讨如何通过逆向设计,设置评估、探究问题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来自不同学科、拥有丰富的国内外课程体系教学经验的老师们各抒己见,开展思想碰撞。
这些讨论,不仅限于历史教学,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与单元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师们分享了自己对“一堂好课”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也对未来的各色学习项目提出了极具创意的想法。
百花齐放的思想交锋,在教研中为老师们的日常课堂注入了灵感与能量。而这种互相探讨、彼此支持的工作氛围,更是教育者矢志前行的动力之一。
教研无处不在:
走进课堂,走出校园
除了定期的专项会议和工作坊,教研也以开放课堂等方式发生在每天的课堂上。老师们观摩彼此的“公开课”,并在学科组的会议上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这种持续的反馈和调整日积月累,极大推动了一线教学质量的提升。
小学教学主任兼语文组长 江晶晶
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拥有教育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之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了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学位,凭借优异的成绩荣获了一等学术奖学金。在国际双语教育领域有近10年的课程研发和课堂教学经验。她尤其擅长与热爱创意写作,连续四年获得国际学校联校诗会优秀指导老师奖,并获得第一届全国创意写作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
最近,小学部的几位语文老师前往澳门参加了第十一届国际学校华语教育研讨会,在与两岸三地大学教授、一线教师的研讨中,了解国际化学校中文教育的最新趋势和最佳实践。走出常规课堂的教研,为老师们带来了放眼全球的新鲜视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提升博萃德同学们的学习体验。
小学教学主任 Ms. Jingjing Jiang 在研讨会进行思辨性阅读的主题分享
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教育活动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生互动的效率与质量,进而决定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关键看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教师,作为教育质量的自变量,他们的持续成长,是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创学元设立T-CAP项目(Talent Capability Advancement Programme ,教育者能力提升项目)。该项目会审查学校在教师招聘、发展与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流程与实施,提供咨询意见与资源支持。
——Ms. Louisa Shen,
博萃德中方校长
在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路上,博萃德老师已经为同学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坚信,投资教育者,是博萃德学校社区追求卓越,塑造面向未来的全人教育最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