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语文遇上AI,社科课走进博物馆……这样的跨界教学有点酷

2025-09-08

当AI成为高效的“知识搬运工”,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学习?


当科技工具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人文类学科如何从底层推动“全人成长”?


在博萃德的文科课堂上,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成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我们始终认为,语文的诗意和社科的思辨,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人文底色,能够在科技时代帮助学生以独立的视角看待世界,理解自我,拥抱未来。


DSC_1788


“另类”语文课堂


2022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地,为博萃德初中部的语文教学注入全新活力。语文课堂跳出“识字背书”的传统框架,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实践项目,让语文课成为学生表达自我、联结世界的桥梁。


DJI_20250516103922_0931_D


学生杂志社:用文字照亮平凡微光


七年级语文《平凡微光》单元教学中,《阿长与山海经》和《卖油翁》两个经典人物故事让学生领悟到:“每个灵魂都有独特光芒。”于是,一场全员参与的“杂志社创办计划”应运而生:同学们历经采访、撰稿、改稿、排版的完整流程,共同打造《人物・看见》杂志。


DJI_20250516104318_0953_D

学生写作作品进入杂志初稿评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是作者,在亲身采写中突破写作瓶颈;也是编辑,在博览稿件的过程中磨练“封面故事”的黄金标准;更是排版设计师,学习通过图文搭配和适当“留白”为读者打造良好的阅读体验。这本由学生亲手制作的杂志,早已超越作业的意义,成为用文字传递温度的成长记录。


DSC_9659

学生分小组讨论,为杂志选择封面故事并陈述选择理由


当文学遇见 AI:数字时代重塑经典


在每年一度的世界读书周期间,语文与信息技术学科打破界限,开启《当文学遇见 AI》跨学科探索项目。学生从《看不见的星球》、《台北人》、《我的阿勒泰》等经典文学作品出发,运用AI技术进行再创作。


DSC_1625


实践的过程也是启发深度思辨的过程。学生开始探索:“如何让 AI 精准表达创作意图?”结论是反复打磨提示词,一步步让 AI生成的作品贴合原著精神;他们思考:“AI与文学家谁的作品更打动人心?”最终认为机器能生成绚丽画面,但文学的灵魂在于人的情感与思考……


DSC_1719


这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不仅拓展了学习边界,更让学生懂得:技术是工具,而人的感知与表达,才是创作的核心。


宝藏盒里的《牧羊少年》:

阅读与艺术的跨界碰撞


我们如何体会“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六年级学生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整本书阅读项目中融入“宝藏盒”艺术创作,具象地呈现自己心中的牧羊少年之旅。


DSC_1593


这是一个牧羊少年前往金字塔追寻梦想“宝藏”的旅途故事。同学们通过独特的“宝藏盒”设计风格和材料,诉说自己对文本核心精神解读:粗盐象征撒哈拉风沙;盒中放的镜子表达“真正的宝藏永远在自己心里”……


DSC_1566

DSC_1548


项目结束后有学生这样分享:“我不仅学到了有趣的阅读方法,更拥有了相信‘生命自有密码’的勇气。”阅读塑造生命与价值观的力量在此刻静静流淌。


社科课堂上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博萃德的人文社科课堂以“概念驱动”为核心,融合历史、地理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练就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DSC_0001


概念驱动,以史观今


历史教学不再是年代与事件的堆砌,而是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提炼核心概念,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唐朝历史探究单元中,学生代入遣唐使、阿拉伯商人、印度高僧的视角,从“花式点心”等文物中感受大唐的开放与繁盛。


DSC_0014


在宋辽夏金元单元,他们观察和思考“战”与“和”的动态变化,认识到中华文明是各民族融合的结晶,拓宽认知格局。


DSC_4009

DSC_4036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史料横向比较和多元视角分析,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审视当下问题。


从地理的角度看世界


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同学们不仅学习从自然和社会两个维度认识当下世界,更通过探究式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博萃德地理课堂上,学生自主选择国家或区域,运用地域分析方法展开探究。


七年级的德国区域研究报告涵盖气候、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维度,数据详实、图表清晰。


微信图片_20250908152959


八年级学生选择探索珠江流域,研究报告深入分析了人口密度与农民工等社会概念和现象。他们通过数据计算得出“每平方公里 1418 人”的人口密度,结合珠三角产业特点,分析农民工来源比例,并提出了区域协同治理水污染的建议。


微信图片_20250908153019


这种学习不仅让地理知识联系当下真实社会,更培养了学生的宏观视野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博物馆研学课堂


人文社科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社会,社科组的老师们始终坚持带学生走出课堂学知识。广州是千年商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同学们走进广州海事博物馆,开展实地研学:七年级结合唐宋历史,从海上丝绸文物中理解宋代对外贸易的繁荣与中国的世界地位;八年级则在广州港的百年变迁里,生动地看见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崛起历程。


DSC_8698


老师精心设计了研学手册,同学们逐一完成展厅探究任务。看见课堂知识立体地呈现在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上,学生写下这样的感慨:“广州港的兴衰,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这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冲击力。”


DSC_8845

DSC_8814


在 AI 时代,我们深知: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唤醒思考;不是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在探索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博萃德期待通过不一样的文科教学,让每一位博萃德学子在面对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时,拥有独立的视角、思辨的能力、稳定的内核,成长为有能力、有担当、有温度的时代新人。